查看原文
其他

陈丽湘 | 语言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02-05



陈丽湘,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



一、引    言


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思想源远流长,我国早在1955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就提出“要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起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成为重要导向。从个体层面看,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有密切关系,语言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提升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社会层面看,语言交际无障碍促进社会共融共创共富,是更好地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重视语言文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既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语言文字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为语言如何赋能共同富裕提供了历史经验、理论逻辑和现实关照。
语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的热点研究。本研究以语言与经济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收集国内近30年(1992~2022)共计527篇文献,并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这一主题位于前位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语言经济学”“人力资本”“推普脱贫”“语言距离”“语言扶贫”“市场需求”“乡村振兴”“投资-收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经济价值”等;涉及教育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在方法探讨上以语言经济学为主。近5年来,热点主要集中在语言扶贫(包括推普脱贫)和乡村振兴两个话题。例如王春辉、杜敏、黄少安、向德平等对语言扶贫的机理、经验、成效进行了深入梳理和分析,提炼了有效经验;相关学者论证了普通话对经济贫困、健康贫困和精神贫困发生的抑制作用以及语言能力在缓解相对贫困中仍然是重要的基础性力量、语言扶贫有助于乡村振兴等。语言扶贫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激发了人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助推实现共同富裕。语言如何赋能共同富裕还属于一个新兴话题,鲜有学者系统论述。本文立足于语言与经济的耦合关系,结合我国语言扶贫实践经验,思考共同富裕进程中的语言需求,对语言赋能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及实践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二、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


从逻辑关联来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同历史阶段。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逻辑进路以及语言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语言扶贫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语言基础,语言助力乡村振兴是现阶段的重要举措,语言赋能是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应有之义。
(一)语言扶贫是语言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典范
脱贫攻坚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举措。语言扶贫是中国扶贫减贫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70多年来它经历了从间接效应到直接效应、从分点发力到系统推进的历史进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水平是语言扶贫的基础路径和核心任务,“扫盲运动”“推普脱贫攻坚行动”是我国实施语言扶贫的典型案例。我国的语言扶贫通过扶助贫困群体学习语言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提升语言能力,从而提高其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扶智),进而增强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信念、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永久脱贫,这是中国语言扶贫实践的重要经验。
语言扶贫是优化贫困治理的有益探索。2021年《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概括了我国实施语言扶贫的重要贡献,包括农村教师和青壮年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提升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就业能力以及“学前学会普通话”等。据教育部2020年统计数据,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历史性实现了“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的目标;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我国的文盲率由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脱贫实践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我国通过语言扶贫提高了交际效率,有效促进了社会流动;改善了信息不对称,持续提升社会资源禀赋,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奠定了坚实语言基础,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是语言扶贫政策方略的延伸
共同富裕的难点和重点在乡村,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不论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其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和薄弱环节,是让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与发达地区一同融入国家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进程,增强社会发展凝聚力,促进共同富裕。
我国的语言扶贫工作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2022年,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联合印发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强调“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精准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重点关注学前儿童、教师、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等4类重点人群的短板弱项问题,是“十三五”时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和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的接续升级,“攻坚”和“提质”并行的思路有利于巩固推普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聚焦普通话普及率已达到85%的省份和基础较好的城市地区,统筹部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社会领域用语用字规范化、语言文字科技赋能、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等4个方面,是逐步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标准、拓展普及质量内涵的过程,也是提升国民整体语言素养,促进国家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总体来看,语言扶贫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均属于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进行的“补短板”“强弱项”措施,是提升整体国家语言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环节。
(三)语言赋能是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应有之义
实现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统一的。语言能力是伴随个体成长的重要能力,语言能力提升是个体综合素养和实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可以说,语言能力是连接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人的全面发展能充分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让每个人都有迈向富裕的能力,共同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语言能力不仅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精神富裕的重要纽带,语言扶贫的经验已经充分证实了语言对“扶智”“扶志”的重要作用。
理想生活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共同富裕是理想生活状态,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语言能力是维持、扩大再生产的重要能力,是重要的经济要素。在新时代新阶段,要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解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强国民语言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仍然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以语言之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目前,我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无论是基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还是现实逻辑,语言之力都不容忽视。
(一)历史逻辑
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经验和启示看,语言和谐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经济稳定发展。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长期稳定、清晰。一方面,增进共同性。我国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基本消除了语言交际障碍,以共同的语言文字基础夯实了国家治理的精神根基。另一方面,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慎重稳妥地创制和改进少数民族文字,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字信息化发展,并推动实现各民族间无障碍沟通,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同时,我国还积极发展外语教育,适应改革开放需要。总体来看,新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的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实现“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从“扫盲运动”“助力脱贫攻坚”到“服务乡村振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目标从“初步普及”到“基本普及”再到“全面、高质量普及”,我国语言文字工作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其重心和定位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这既是语言文字工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历史经验,也是在迈向共同富裕进程中仍需重视语言之力的历史逻辑。
(二)理论逻辑
1. 语言与经济耦合共生
语言与经济之间存在一种耦合关系。从宏观来看,经济因素在语言发展中起到重要决定性作用。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它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顺应建立民族统一市场的要求……,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这一政策的成效就会越大。同时,经济发展也会对语言能力提出需求,越是经济发达的社会阶段,对语言能力的要求越高。例如,现代数字经济的普惠性看似降低了参与经济活动的门槛,但实际上对参与主体的语言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若是相应能力未得到提升,那么新的“信息贫困”很可能随之产生。
语言能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是其他技能的基础。从个体(群体)发展的微观层面来看,语言扶贫之所以能取得成效,根本上讲,是因为契合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扶贫开发的理念。据《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统计,在脱贫攻坚阶段,开展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和青壮年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累计350余万人次,提升了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就业能力。从个体(群体)角度,语言扶贫始于语言学习、解决语言障碍,循序向解决知识贫困、信息贫困、精神贫困深入演进,终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脉络,形成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协同助力个体(群体)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这同样也是语言能力作用于个体(群体)资本提升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2. 语言与社会互动发展
个体(群体)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始终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掌握何种语言也就与社会利益、经济利益等产生了联系,进而与社会阶层的提升发生链接。社会通用语,反映着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推广社会通用语更能增进族群相互之间的信任,便于提升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其他相关成本,从而使经济纽带联系得更加紧密,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交际广度、效度以及传递信息等功能上明显超越了其他语言和方言。从语言工具属性来看,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是对语言理性选择的关键。选择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语言适应的过程,也是社会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目前,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这是个体(群体)在面对现实经济生活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在语言选择上的共同倾向,也充分表明个体(群体)能够适应并且融入这样的社会选择之中。
语言将共享的体验客观化,使它们能够为所有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所理解,并进而成为集体知识储存的基础和工具。在语言与社会互动中,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形成了现代化的社会知识体系和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承载的共同社会知识体系的传递更有利于增进社会群体共同受益,并促成集体行动,有利于形成一致的国家认同,一致的奋斗目标,那么一起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就更坚定。这也是语言与社会互促互进所形成的理性逻辑,是语言之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学理基础。
(三)现实逻辑
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其中要求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通过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推进共同富裕。消除语言障碍是各民族各地区从封闭状态下走向开放的必经之路;市场公共信息互通共享,有利于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一,营造良好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我国疆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这些优势预示着潜在的市场规模,但并不等同于现实市场规模。语言距离会影响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分布格局,如果语言不通,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就难以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早已有研究显示在空间距离上,劳动力偏好邻近城市,语言相近是原因之一。在中国,普通话推广的核心驱动力量之一,就是方便跨地区、跨民族的交流,提高交际效率,并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信息条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能为破解劳动力资源的配置难题创造基础条件,对促进区域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构建信息无障碍社会,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是社会生产效率的重要决定因素。以语言为切入点能很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有效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各环节有机衔接,使城市与乡村、东部与中西部都能在全国统一的信息市场中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其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是构建信息无障碍的关键一环,能有效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语言障碍,打通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因语言不通而导致的“断点”“堵点”,提高各地区经济活动的参与率,建立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必须有充沛的物质条件予以护航,实现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同频共振、互利共生的内在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集体认同,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各民族同舟共济,一起迈向共同富裕的现实条件。《实施方案》中强调“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透过我国语言接触历史事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而来的,是呈现各民族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实践的重要载体。“全国仍有近1/5人口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是短板。”例如,四川省西部的理塘县中扎村村民因语言不通引起的出行难、看病难和维权难让村民最忧心。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性政治资源的有效整合成为可能;也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础的必要举措,能极大促发各民族的真挚情感共鸣和同心协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定决心。语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以语言之力助推实现共同富裕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在扶贫减贫的过程中既是对象,也是手段。我国语言扶贫的经验和举措为现阶段如何巩固长效脱贫、衔接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共同富裕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语言仍是城乡融合发展、数字生活融入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联结点。
(一)以语言之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通过城乡融合发展迈向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逐步实现人口、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的双向无障碍流动,也是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保障。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3.89%。城镇化率越高,人口流动趋势越明显,也越需要关注城乡融合中的语言问题。
1. 重视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语言适应
语言适应是流动人口适应文化变迁和社会环境最基本的途径。从以往研究来看,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语言适应以单向为主,语言融入成为城市融入的第一步。在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传统以单向流动为主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回乡创业人数增加,人口流动出现了明显城乡双向流动的趋势。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为城乡群体创造了更多接触、联系的机会,因实际需要而提高了语言学习需求。对大部分的流动人口来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任何城市都可以作为主要交流工具和沟通桥梁。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空间基础。同时,城乡融合发展打通了地缘隔阂,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多种语言的使用和适应提供了基础性客观条件,在语言适应上也更为复杂。
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网络空间的语言适应同样需要重视。信息化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在医疗保险、核酸检测、网上购物等基本公共服务和日常生活中,语言和文字成为一种必需品,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的语言适应能力需要特别关照。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电商网络、直播平台等使用的一系列语言表达和话语方式,需要创业者学习并适应。因为,“恰当语言”本身是一种策略性资源,以及通向财富、声望和权利之路。此外,还应特别关注城乡低收入人群的语言适应问题,提供必要的国家通用语言服务和学习资源,防止催生新的相对贫困和其他社会问题。
2. 发挥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语言作用
从整体现代化的宏观视野来看待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之间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协同发展的。城市化是经济客观发展规律,而农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应充分保障农村进城务工群体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让他们有“回得去的家乡”。第一,要构建良好的城乡语言生态,打造语言环境优良的美丽乡村。可通过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等方式提升乡村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促进人力资本提升。让他们既有能力出得去,也能在返乡后依然适应乡村生活,逐渐在发展中形成城乡人口协同集聚的合理空间布局。第二,要重视方言、民族语言所承载的特殊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开发多语言资源在行业服务、社会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多重价值,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第三,以语言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以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为城乡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提供普惠公平的条件,缓解城乡发展中的资源不均衡,推进人力资本合理有效的布局,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二)以语言之力促高质量数字化转型
数字生活已成为社会新常态,共同富裕的实现无法脱离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社会的蓬勃发展,需要适应数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数字素养作支撑。
1. 提升数字社会所需的语言素养
现代数字经济的兴起,社会就业模式和互动范式发生极大改变。一方面,数字化方式打破时空阻隔,提高了资源普惠化水平,为新时代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从线下迁徙到线上,数字社会对语言能力要求更高。高度信息化的市场形成了一套针对使用者更加苛刻的语言审查制度:他们不仅需要在具体社会情势下灵活运用听说读写能力,还特别需要处理用户名、密码及其他各种人工符号程序操作能力。数字社会要避免因数字鸿沟而扩大收入分配差距的风险,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
信息是一切数字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海量信息背后是对个体或群体获取信息、提取信息和综合衡量的考验。在数字社会,数据信息已成为创造和捕获价值的新经济资源,就更需要提升国民的整体语言素养,深化数字化思维和能力,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近年来,日本政府就提出“社会5.0”(Society 5.0)的概念,把信息素养、语言能力以及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作为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三大基础能力。澳大利亚政府发布了《数字经济战略(2030)》,其中明确指出将加大“数字技能”培训的力度,以保证国内劳动力能够适应新兴数字产业转型,其中涉及语言能力,包括识字阅读、算术等。数字时代语言能力和素养提升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既包括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还包括学习工作生活中应具备使用语言文字对数字信息获取、使用、评价以及沟通分享、合作创新等一系列的集合。还需要特别关注未进入网络信息空间群体的语言素养,对更大范围、更多人群进行语言能力及语言技术赋能。
2. 以语言信息无障碍促进数字经济要素流通
从知识能力到数据能力,信息无障碍是提高市场供求匹配效率、融入数字生活时代的重要条件。数字经济要素的无障碍流通的关键是“信息无障碍”,信息无障碍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技术操作,另一个是语言信息无障碍,而技术操作通常又依赖于语言信息无障碍。解决“语言信息障碍”主要有3类问题:解决语言能力造成的信息障碍,是语言适应问题;解决因政策评估标准不统一造成的资源难以互联互通的信息障碍,主要是标准化、信息化问题;解决语言本体应用造成的障碍,主要是规范化问题。
以语言信息无障碍促进数字经济要素流通,第一,要保障优质语言数字资源与语言技术服务持续供给。通过丰富优质的数字资源供给能够弥合语言教育数字鸿沟,提升全社会语言文字水平。例如,在供给的层面通过技术和产品研发等提供良好的语言沟通和语言技术服务,提升全民数字化适应力。第二,要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等基础建设,为数字经济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促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同时还应加强社会用字用语规范化的示范引导,使之成为常态。第三,要思考如何把“被边缘群体”“特殊群体”纳入数字共享链条中,真正意义上实现公平的数字赋能。因为,随着知识更新及信息量的海量增长,不同类型的群体、不同教育程度的公民在知识接纳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三)以语言之力促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利共生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为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增进共识;在共同富裕进程中也会让中华民族成为牢不可破的共同体。
1. 以语言和谐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环境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沟通交流工具,成为凝聚共同意识的重要纽带,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了坚实牢固的语言文化基础。在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这既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成效;同时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制度下,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需求将更加迫切。应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补齐推广普及的短板,提升普及质量,使各民族心灵沟通的语言之桥更加坚固;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以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在新阶段,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提供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环境。
2. 以语言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在共同富裕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语言之力传递发展资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是走向现代化的基础性语言能力,能帮助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小规模经济圈更好地融入全国统一的经济市场中,是让各族群众获得更多参与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在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础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应通过有形的语言资源支持与语言服务援助,如加大语言技术研究投入,建设智能化的翻译、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在线平台,提供语言学习资源,并解决信息不同步、不透明、不对称等语言问题,努力为国家发展、安全和大众生活提供优质高效的语言服务。以语言畅通信息之路、资源之路,切实帮助各民族群众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以语言之力传递认同资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认同,物质基础是精神生活的切实保障。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的认同感也不断增强。语言文字的改革创新实质上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有助于构建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在共同目标之下,中华民族将会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过程中,形成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五、结    语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展的扫除文盲运动,到长期坚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再到脱贫攻坚阶段实施的推普助力脱贫攻坚行动,以及现阶段开展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从实践上做出了生动诠释,契合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轨迹,体现了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语言需求的强力回应,凸显了经济发展中的语言力量。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以语言之力赋能共同富裕有其内在逻辑,语言之力有助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高质量数字化转型、促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利共生。



文章刊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版面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唯一投稿途径为云南师范大学官网学报编辑部https://xbbjb.ynnu.edu.cn/zsb/CN/1000-5110/home.shtml。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陈丽湘 | 语言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